维基百科

縱貫線 (鐵路)

臺灣西部基隆至高雄的鐵路幹線
Disambig gray.svg  此條目介紹的是臺灣鐵路的縱貫線。关于其他用法,请见「縱貫線」。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语气、格式、標點等使用恰当。 (2021年4月11日)
請按照校對指引,幫助编辑這個條目。(幫助、討論)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4月11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縱貫線 (鐵路)" — 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此條目含有過多、重複或不必要的内部链接。 (2021年4月11日)
請根据格式指引,移除重复、標題链接以及任何与内容无关的链接。
TRAsection.png 為閱讀方便起見,臺鐵縱貫線劃分為北段、海岸線、南段及臺中線。實際營運及歷史參見縱貫線 (鐵路)。

縱貫線,又稱縱貫鐵路,為臺灣鐵路管理局(簡稱台鐵)經營的傳統鐵路幹線,是台灣第一條鐵路線,也是台鐵西部幹線的核心路線,自1908年4月20日完工通車起,營運時間已逾百年[2]。

台鐵縱貫線
TRA Route Map 20161226.svg
概覽
營運地區 中華民國
服務類型客、貨運
主要路線北段
海岸線(海線)
南段
其他路線臺中線(山線)[1]
分支路線成追線
系統代號ㄗㄍㄒ
技術數據
路線長度404.5公里
85.5公里(臺中線)(2019)
車站數目118(含起訖站及2貨運站)(2019)
軌距1,067毫米(窄軌)
列車编组自強號、莒光號、區間車
區間快車
、復興號
运营信息
開通營運1908年
乘客量173,402,422人(2019)
營運者臺灣鐵路管理局

目录

  • 1 路線一覽
  • 2 歷史
  • 3 路線編制
  • 4 未來發展
  • 5 相關條目
  • 6 參考文獻

路線一覽编辑

名義路線
  • 縱貫線 (北段):基隆 - 竹南
  • 縱貫線 (海線):竹南 - 追分-大肚溪南-彰化
  • 縱貫線 (南段):彰化 - 高雄
關聯路線
  • 臺中線(山線):竹南 - 成功 - 大肚溪南(列車續駛至彰化)
  • 成追線:成功 - 追分
  • 甲后線(規劃中):大甲 - 后里(列車與台中線、海岸線直通)

歷史编辑

 
台灣交通相關條目
 
主管機關
交通部

公路總局
民用航空局
高速公路局
航港局
鐵道局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臺灣鐵路管理局
中華郵政公司
臺灣港務公司
桃園國際機場公司


公路系統

國道
省道
縣道 - 市道(列表)
鄉道 - 區道
專用公路
編號與名稱對照表
服務區與休息站列表

汽車專用道路

高速公路
快速道路

一般道路

市區道路
農路 - 林道
產業道路 - 軍用道路

公路運輸

汽車客運(業者)
計程車
車輛號牌
公共自行車
(台北 - 高雄 - 新北)


鐵路系統
城際鐵路

台鐵:
西部幹線 - 東部幹線 - 南迴線
路線列表 - 車站列表
台灣高速鐵路

捷運

捷運路線列表
台鐵捷運化
輕軌捷運系統

產業鐵路

林鐵 - 糖鐵 - 鹽鐵 - 礦鐵

輕便鐵道

水運

港口(漁港列表)
渡輪
航運業者


航空

機場
航空業者


通訊

台灣郵政發展
台灣地區郵遞區號
台灣電信業者列表
台灣長途電話區號表
台灣網際網路發展


交通史

台灣古道
清代台灣鐵路
清代台灣郵政
縱貫鐵路
縱貫公路
北橫公路-中橫公路-南橫公路
臺灣鐵路貨物搬運公司
臺灣汽車客運公司
台灣高速鐵路公司
交通部電信總局


交通載具

台灣橋樑
台灣隧道
台灣管線
台灣汽車
台灣的電子票證


台灣相關條目
歷史-地理-經濟
文化-教育-軍事
 台灣主題
参见:臺灣鐵道史

縱貫線起於基隆,迄於高雄,全線貫穿整個台灣西部走廊,不但將西部的各主要城鎮全部聯繫於一體,並促成了台灣第一次的空間革命。第二次則是1978年全線通車,基隆至小港的中山高速公路。第三次是2007年通車,台北至左營的台灣高速鐵路。

縱貫線的興建,始於清治時代末期。時任台灣巡撫劉銘傳完成基隆至台南的選線規劃,並開始興建。但因財政問題,續任的邵友濂暫停計畫,僅完成基隆-臺北、臺北-新竹兩線。

1896年,日本開始統治台灣之後,立即將縱貫鐵路的興建列為首要的施政計畫。於1899年(明治32年)分別由南北兩端同時興工,後藤新平成立台灣總督府鐵道部、並親自擔任部長,由鐵道技師長谷川謹介規劃縱貫鐵路,將清代舊線計畫進行九成以上的大幅度修正,外加南部的新建路段,長達兩百五十二哩的縱貫線鐵路終於在1908年於中部接軌,全線通車營運。為此,台灣總督府在同年10月24日,由日本皇室閑院宮載仁親王主持,於臺中公園內舉行「縱貫鐵道全通式」。

早期興建的縱貫線是從基隆、台北經由新竹、台中到達台南與高雄,不過因為中部路段大部分的路段皆穿越山區,火車在此路段無法以一般的速度行駛;而在日本於台灣的統治逐漸穩定、島內經濟逐漸發達後,此現象嚴重影響到南北的貨運運輸,之後更於1917年發生了「滯貨事件」。台灣總督府為了解決由此帶來的交通瓶頸,決定在竹南到彰化間沿著台中港等中部沿海地帶新築一條平行的新線,稱為「海線」(正式名稱為「海岸線」),並將海線的尾端分別連接至台中和彰化(其中連接至台中的路線,即是今日的成追線);而原來的竹南經台中到彰化的路段則稱為「山線」(後來定名為「台中線」)。海線於1922年全線通車之後,竹南以北到彰化以南的累計里程也一度經由海線計算。

1945年,台灣進入中華民國時代後,因整體經濟與對外貿易快速發展,但是在台鐵當時的設施不足以應付日益成長的客貨運量之下,縱貫線於1970年代開始進行全線的電氣化工程,並於1979年7月1日全部完工。

路線編制编辑

在台鐵正式的路線編制中,北段、海岸線、南段為正式的縱貫線,山線則另稱為臺中線[3]。而台鐵內部部分官方資料中,並無「海岸線」、「海線」或「山線」等名稱,而諸如年度統計年報內,海線營業里程資訊亦納入縱貫線[4]。但事實上,臺中線客運量遠大於海岸線,多數對號列車行駛山線,且目前竹南站以北到彰化站以南的計費里程累計也是經由臺中線,營業里程也在上次重測後統一。

另外,山線因為經過多次改線,目前已全線雙線(海線還尚未全面雙線化),且里程也比海線短,比經由海線還要快速。

未來發展编辑

縱貫線在啟用之後,即成為台灣南北交通聯繫的大動脈之一,在中山高速公路於1970年代啟用之前,縱貫線更是台灣西部各城市間最重要的運輸路線。但在高速公路網絡以及高鐵陸續完成,原為服務重心的中長程運輸功能受到衝擊之下,縱貫線已逐漸轉型為通勤鐵路,轉而服務西部各大都會區內的城際交通為主。

未來縱貫線將配合臺鐵捷運化計畫,與東、西部幹線統籌為北部、中部、南部三大營運區段,以強化台灣西部各大都會區的交通聯繫、並陸續新建支線以連絡高鐵。此外,中央政府也有興建山線與海線間的聯絡線(甲后線)的構想[5]。

相關條目编辑

  • 中華民國鐵路運輸
  • 台灣鐵路運輸
  • 臺灣鐵路管理局
  • 臺灣鐵路 (清朝)
  • 舊山線
  • 臺鐵捷運化

參考文獻编辑

  1. ^ 本表依照台鐵正式營運編制排列,實際情況剛好相反
  2. ^ = 345 展出「縱貫南北一氣通—臺灣鐵道百年特展」
  3. ^ 《台灣鐵路車站圖誌》,P.33,2002年,蘇昭旭 著,人人出版(台北)
  4. ^ http://www.railway.gov.tw/aay00/excel/96busi/t1.pdf[永久失效連結]
  5. ^ 台鐵規畫建橫向鐵路銜接 中部山、海線 可望接軌 - 中國時報 2007.07.31
取自“https://zh.wikidark.org/w/index.php?title=縱貫線_(鐵路)&oldid=68203958”
Wikipedia dark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