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可供查證

本頁是中文維基百科的方針,經社群商議並採納。
使用者通常應該遵守此方針。
任何對此方針的編輯都必須反映社群共識,否則請先於討論頁或互助客棧發起討論。
快捷方式
  • WP:V
  • WP:VER
  • WP:VERIFY
本頁簡而言之:所有内容和引用,都可能被质疑,须带有可靠、公开的来源,以供检验。
方針與指引(列表)
原则
  • 五大支柱
  • 忽略所有规则
  • 核心内容方针
內容
  • 生者傳記
  • 使用文件
  • 中立观点
    • 常见问题
    • 避免地域中心
  • 可供查證
  • 非原创
  • 维基百科不是什么
    • 不是词典
  • 命名常规
行为
  • 文明
  • 共識
  • 不要人身攻击
  • 编辑战
  • 编辑守则
  • 保護方針
  • 假冒签名
  • 騷擾
  • 有償編輯
  • 破坏
列表
  • 方針
  • 指引
  • 格式手册
用户方針
  • 用户名
  • 机器人
  • 管理员
  • 管理战
  • 管理员的离任
  • 权限申请
  • 解除權限方針
  • 新页面巡查
  • 回退功能
  • 用户查核方针
  • 封禁方针
  • 編輯禁制方針
  • 傀儡
  • 监督
  • IP封禁例外
  • 人事任免投票資格
  • 基金會行動
  • 志愿者回复团队
  • 机器用户
  • 行政员
  • 模板編輯員
參見
  • 維基百科著作權
  • 查
  • 论
  • 编
核心内容方针
  • 中立的观点
  • 非原创研究
  • 可供查證
其他方針
  • 命名常规
  • 生者傳記
  • 文件使用方针
  • 维基百科不是什么
  • 查
  • 论
  • 编

可供查证是维基百科內容的门槛,这意味着写入维基百科的内容须要能被读者在可靠来源中得到验证。维基百科不发表原创研究,其中收录的内容需要有既已发表的材料作为依据和支持,而不能仅由编辑者认定“真实正确”。编辑者应为条目中的内容及其引用提供可靠来源,否则,这些内容可能被移除。

撰寫良好百科全書条目的關鍵之一,就是要以具有公信力的出版者记录或发表過的事件、主張、理論、概念、意見和論證作为编写依據。

《可供查證》是維基百科三項核心內容方針之一。另外兩項是《非原创研究》与《中立的觀點》。這三項方針共同決定了維基百科条目收錄内容的種類和品質。編輯者不应把个别方针孤立地诠释,而应将三者综合考量。

目录

  • 1 举证的责任
  • 2 可靠来源
  • 3 通常不可靠的来源
    • 3.1 可疑来源
    • 3.2 个人出版物(网络与纸媒)
    • 3.3 自行出版物与可疑来源作为其釋出者或本身内容来源
    • 3.4 维基百科以及维基百科镜像的来源
  • 4 非中文来源的使用
  • 5 非同寻常的断言需要非同寻常的来源
  • 6 可供查證不等同正確
  • 7 文獻參考的格式
  • 8 脚注
  • 9 另见
    • 9.1 有关指引
    • 9.2 信息页
    • 9.3 资源
    • 9.4 论述
  • 10 延伸阅读

举证的责任

方針快捷方式
  • WP:BURDEN
  • WP:PROVEIT
  • WP:举证
有关如何编辑引用,请参见:维基百科:列明来源

添加或恢复内容的编辑者应承担举证的责任。所有引言以及任何被质疑或可能被质疑的内容均应使用内嵌引用来提供可靠、公开的来源。[1]引用的来源须明确支持条目中出现的信息。[2]来源须以清晰而准确的方式列出,以使读者能够找到支持被质疑内容之原始材料。编者应完整引用来源,尽可能多地提供出版物信息,在引用书籍时应注明至章节。[3]

如果某一主题得不到来自可靠第三方来源来的支持,则关于该主题的条目不应出现在维基百科上。缺乏来源的內容将可以被删除(尤其受合理質疑而确無可靠來源查證的內容),但在删除前应给予加入此内容的编者充足的时间来补充来源,否则可能导致他们的不满。如果想要求为一句无来源的陈述补充来源,可以考虑将其移动至讨论页,或用{{来源请求}}将文字标出,或选用{{缺乏来源}}、{{改善来源}}等模板挂於条目中。同时亦可使用“<!--被注释内容-->”格式将文字变成读者不可见的注释,并於讨论页中说明,以便他人了解您的编辑。[4]

無資料来源或來源欠佳的內容,若可損及在世人物或團體的聲譽,則不應容許保留在条目中,也不應移到討論頁(詳見维基百科:生者傳記)。维基百科创始人吉米·威尔士如是说:

“ 这一点我怎麼強調都不過分。若干編者似乎有個糟糕的傾向,將臆測性的『我自某處聽聞』的假偽資料加上『來源請求』標記。错了,这些东西应该被積極地移除,除非可以为它注明来源。這點適用於所有資料,特別是在世人物的负面资料。[5] ”

可靠来源

方針快捷方式
  • WP:SOURCES
  • WP:SOURCE
主页面:維基百科:可靠來源
参见:维基百科:中立的观点;维基百科:生者传记和维基百科:原创研究 § 第一、第二和第三手来源

维基百科的条目应该依靠於可靠的、第三方的、公开的来源。这些来源应具有事实查证与正确性的声誉。[6]为证实条目内容,必须采用可靠来源,并标明作者与出版者以避免剽窃和侵犯版权。来源应可直接支撑条目中的信息,并应与断言相匹配,非同寻常的斷言需要高质量的来源。

一般而言,最可靠的来源包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同行评审期刊与书籍,大学级别的教科书,著名出版社出版的杂志、期刊、书籍,以及主流的报纸。经验表明,在查证事实、分析法律问题、深究特定领域证据与争议中的详细研究程度越高,其可靠性也就越高。

学术性与同行评审出版物的价值很高,通常是它们所涉领域中最为可靠的来源,譬如在历史、医学与科学中。可靠但非学术性的来源亦能用於这些领域,特别当它们是享有声誉的主流出版物时。各种来源的适当与否一般取决於引用它的条目。如果来源之间有不同的见解,它们的观点都应在条目中明确陈述。

详细讨论特定类型来源可靠度的指引请参见维基百科:可靠来源(WP:RS)。由于方针优先于指引,如果本页与WP:RS相互矛盾,本页将被视为优先的解释,而WP:RS应该依照本页更新。

所有条目都应緊隨维基百科的中立方针,公正描述已在可靠来源上发表的所有的主要与重要的少数观点,并按照大体的比例陳述各方观点。非常少数与边缘的理论都不应收錄,除非条目是它们的专文。

通常不可靠的来源

可疑来源

方針快捷方式
  • WP:NOTRELIABLE
  • WP:NOTRS
  • WP:QS

可疑来源指在事实查证上声誉不佳的来源。这包括:被公认为极端主义、出于推销目的或主要基于流言与个人观点的网站与出版物。掠奪性開放獲取出版期刊因缺乏有效的同行評審,也被視為可疑來源。使用此类来源的條目,不应该转述此类来源中任何关於第三方的争议性主张,除非这些主张亦同在可靠来源中出现。

个人出版物(网络与纸媒)

方針快捷方式
  • WP:SPS

任何人均可自创网站或自費出书,并借此声称自己是某领域的专家。因而,绝大多数个人出版之书籍、业务通讯、个人网站、开放性wiki、網誌、论坛贴文及类似来源均不得被认可为可靠来源。[7]

但在某些情形下,个人出版物亦仍可以被接受。例如,出版人为受到肯定的专家,从事与条目主题相关领域的工作,并曾在可靠的第三方出版物中发表过該領域工作的文章。但是,此类来源的使用需要谨慎,并且如果有關信息的确值得记载,很可能已有他人做了相同的工作。

个人出版物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可作为有关在世人物的第三方来源,即便其作者是著名的职业调查员或作家。详见维基百科:生者傳記。

自行出版物与可疑来源作为其釋出者或本身内容来源

方針快捷方式
  • WP:ABOUTSELF
  • WP:TWEET
  • WP:TWITTER
  • WP:SOCIALMEDIA

自行出版物与可疑来源中的材料可以用作说明其釋出者(如某人、組織或其他實體)或該來源自身資訊的参考来源,通常在釋出者相關條目或以該來源本身為主題的條目中,而不要求是由该领域的专家发表,只要:

  1. 没有过度的自我宣扬;
  2. 不包括针对其他人、組織、實體的主張或觀點;
  3. 不包括与主题无直接关联事件的主张;
  4. 来源内容的真实性未受到合理的质疑;
  5. 不是条目主要的来源。

这一方针同样适用于社交网络上的内容,如Facebook、Twitter、人人、微博等。

维基百科以及维基百科镜像的来源

维基百科上的条目与用户发言,或其他维基百科镜像网站上的内容,都不能作为来源使用。此外,还应回避其他来源中引用自维基百科的信息。不过,被引用的维基百科条目可能包含可靠的来源,在查证后可以使用。

非中文来源的使用

當引用來源的语言不为中文時,原文与譯文同等或更加重要,无论译者是维基百科编辑或资深的翻译家。因為原則上,讀者應有機會查核原始资料,以得到最準確的信息。

因此,引用非中文原始材料时:

  • 直接引用来源中的语句时,应尽量使用公开出版的译文,而非编者自译的内容。
  • 在条目中使用自译版本的译文时,提供原文,以便读者核對。

非同寻常的断言需要非同寻常的来源

方針快捷方式
  • WP:REDFLAG
  • WP:斷言
参见:薩根標準和Wikipedia:边缘学说

遇到以下情况时,编者需警惕並特别检查作出断言的来源:

  • 未在主流来源中出现的意外或重大的断言;
  • 收录某人看似不相称、令人困惑、具争议性或与其先前观点截然不同的声明;
  • 与相关团体的主流观点矛盾,或与主流推定显著不同的断言。特别是在科学、医学、历史、政治的领域以及生者传记中。如果该观点的支持者认为有人企图使用阴谋使他们消声,这一点将特别适用。

在维基百科中,非同寻常的断言需要高质量的来源。[8]如果这样的来源并不存在,就不应包含这样的内容。还应注意紧随其他方针,譬如生者传记方针以及维基百科:中立的观点中关于不合理的比重规定。

可供查證不等同正確

方針快捷方式
  • WP:REFNOTTRUE

可供查證的要求,只是為確保編輯者撰寫的內容,真實存在於可靠来源,而非編輯者的臆造,但這並不意味可查證來源的內容具有絕對的正確性。來自於可靠來源的內容也可能有误,而若該內容能被其他可靠来源證明為錯誤,則也有可能被刪除。但如果该内容是重要的少数观点,一般來說,不应当删除,而应按比重提及该内容,并同时提供有关理据,说明該內容被其他可靠来源认为有误。

文獻參考的格式

主页面:Help:脚注

为清楚標示來源,建議採用註腳形式標明資料來源和为条目補充注解。註腳通常在条目內被標示以符號或數字,而对应的具体補充说明或資料來源会列於条目末尾。这样既可讓編者補充信息,也不影響行文的聚焦,讓版面顯得更整齊。

为了便於读者阅读,维基百科提供了使用参考文献时所建议的格式,請參閱註腳使用說明或文獻參考的格式。

脚注

  1. ^ 在维基百科中,当内容要求被直接证实时,现有惯例是在内嵌引用中提供支持内容的参考文献。这样能最为直接地核实条目内容与参考文献是否一致。其他已有的惯例如果亦能清楚且准确地解释条目中的断言,则同样可以接受,但内嵌引用依然是此种目的下的最佳方式。详情请参考维基百科:列明来源。
  2. ^ 不同人之间有时会对所给来源是否能完全支持条目内容产生争议。此时可直接引用来源原文以及被要求的其他细节信息,来说明来源真实可靠。
  3. ^ 注明章节时不要求注明至页码,因为一些畅销书会再版,刊物会出合订本,页码可能有变。页数亦可注,因为在章节页数大时可加注页码以方便查证。
  4. ^ 参见帮助:编辑页面#字体样式:“您可以给其他的编辑者留下注释,在<!--和-->之间的文字只会在编辑时才能看见。”
  5. ^ 吉米·威爾士. “零資訊勝過錯誤或不實的資訊”. WikiEN-l electronic mailing list archive. 2006年5月16日 [2006年6月11日]. 原文:“I can NOT emphasize this enough. There seems to be a terrible bias among some editors that some sort of random speculative 'I heard it somewhere' pseudo information is to be tagged with a 'needs a cite' tag. Wrong. It should be removed, aggressively, unless it can be sourced. This is true of all information, but it is particularly true of negative information about living persons.”
  6. ^ 维基百科所使用的“来源”一词,带有以下三点相关的含义:作品本身、作品的创作者、作品的出版者。这三点都会对可靠性造成影响。
  7. ^ 此处的“網誌”包括个人与集体網誌。不过也有报纸将自身主办的交互栏目称作網誌。这类栏目的作者是专业人士,这些網誌也受到了报社完善的编辑管理,因此可以作为可靠来源使用。如果报纸在发表专家的观点时声明不对此观点负责,那么引用部分的作者也应被明确提及(例如:“张三认为……”)。但是,由读者留下的贴文无论何种情形均不可作为来源使用。
  8. ^ “非同寻常的断言需要非同寻常的来源”这一思想,可追溯到历史上的启蒙时代。1758年,大卫·休谟写下了《人类理智研究》一书,其中提到:“任何证据都不足以证实一个神迹,除非这种证据是这样一种东西,即它的虚妄比之于它所要努力证实的事实更为神奇。”(译文取自:休谟著,吕大吉译.《人类理智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8月第一版.ISBN 7-100-02618-0.可访问古腾堡计划获取英文原文,原文:“No testimony is sufficient to establish a miracle, unless the testimony be of such a kind, that its falsehood would be more miraculous than the fact which it endeavors to establish.”)

另见

有关指引

  • 可靠来源
  • 识别医学中的可靠来源

信息页

  • 维基百科不是可靠来源(英语:Wikipedia:Wikipedia is not a reliable source)
  • 核心内容方针
  • 如何发掘来源(英语:Help:How to mine a source)
  • 识别獨立第三方來源
  • 识别和使用第一手来源(英语:Wikipedia:Identifying and using primary sources)
  • 影片連結
  • 何时需要引用(英语:Wikipedia:When to cite)

资源

  • 模板消息/条目来源
  • 维基百科图书馆
  • 來源互助

论述

  • 引注炸弹
  • 要可供查證,不要真理
  • 但这是真实的!

延伸阅读

  • Jimmy Wales. "WikiEN-l insist on sources", WikiEN-l mailing list, July 19, 2006.


  • 查
  • 论
  • 编
維基百科方針與指引
  • 五大支柱
    • 忽略所有规则
方针
內容方針
  • 中立的观点
  • 可供查證
  • 非原创研究
  • 避免地域中心
  • 维基百科不是什么
    • 维基百科不是词典
  • 自传
  • 生者傳記
  • 文件使用
  • 侵犯著作权
  • 非中文重定向問題
  • 列表概述
  • 獨立列表存廢
命名方针
  • 命名常规
    • 化學
    • 日本動漫遊戲條目
    • 电子游戏
    • 人名
    • 音樂
    • 技术限制
    • 外交代表機構
  • 各主題作品及其轄下分類命名
  • 分類命名一致性
  • 非條目頁面命名
合作方針
  • 文明
  • 共識
  • 不要人身攻击
  • 编辑战
  • 编辑
  • 保護
  • 假冒签名
  • 騷擾
  • 破坏
  • 条目所有权
  • 封禁
  • 編輯禁制
删除方針
  • 删除
  • 何時應當刪除重定向
  • 移動時不留重定向
  • 快速删除
  • 修订版本删除
  • 存廢覆核
用户方針
  • 用户名
  • 機械人
  • 管理员
  • 管理戰
  • 管理员的离任
  • 權限申請
  • 解除權限
  • 新页面巡查
  • 回退功能
  • 用户查核
  • 傀儡
  • 监督
  • IP封禁例外
  • 人事任免投票資格
  • 志愿者回复团队
  • 机器用户
  • 行政员
  • 大量帳號建立者
  • 檔案移動員
  • 介面管理員
  • 模板編輯員
法律方针
  • 使用条款
  • 有償編輯
  • 誹謗
  • 著作权信息
  • 非歧视
  • 非自由内容使用
  • 兒童保護
基金会方针
  • 通用行為準則
  • 基金會行動
  • 其他方針
指引
內容指引
  • 不要包含原始资料的副本
  • 列明来源
  • 什么是条目
  • 可靠来源
    • 医学
    • 布告板评级
  • 外部链接
  • 小小作品
  • 字詞轉換處理
    • 繁简处理
    • 地區詞處理
  • 剧透内容
  • 电子游戏条目
  • 钱币学条目
  • 翻譯
  • 人物列表收錄
  • 重複發生的新聞動態項目
  • 偽命名空間
文件指引
  • 非自由版权图片大小
  • 文件名稱
  • 標誌
編輯指引
  • 消歧义
  • 重定向
  • 用户页
  • 頁面分類
    • 过度分类
  • 高風險模板
  • 草稿命名空间
  • 模板樣式
  • 利益衝突編輯請求執行
关注度指引
  • 通用关注度
  • 数字
  • 書籍
  • 地理特征
    • 道路特殊收錄限制
  • 人物
    • 學者
    • 運動員
  • 幾何圖形
  • 性质表
  • 音樂
  • 交通
  • 组织
  • 氣旋
  • 虛構
  • 天體
  • 電視劇
格式指引
  • 格式手册
    • 缩写
    • 不要華而不實
    • 作品列表
    • 文字格式
    • 版面佈局
    • 日期和数字
    • 标点符号
    • 嵌入列表
    • 跨語言連結
    • 演員及角色資料
    • 兩岸四地用語
    • 朝鮮半島用語
    • 旗幟
    • 虚构
態度指引
  • 假定善意
  • 礼仪
  • 不要伤害新手
  • 不要為闡釋觀點而擾亂維基百科
  • 隐退
  • 建设性意见
  • 游戏维基规则
  • 勇于更新页面
  • 討論頁
  • 簽名
  • 勇於提問
  • 拉票
  • 爭議解決
删除指引
  • 快速保留
  • 關閉存廢討論
用户指引
  • 大量信息發送者
  • 账号请求
  • 账户安全
  • 申请成为管理人员
  • 跨維基导入者
取自“https://zh.wikidark.org/w/index.php?title=Wikipedia:可供查證&oldid=71538228”
Wikipedia dark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