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格式手册

本頁是中文維基百科的格式指引,經社群商議並採納。
使用者應該嘗試遵守此指引。如果出現例外情況,最好使用常識判斷此指引是否合適。
任何對此指引的編輯都必須反映社群共識,否則請先於討論頁或互助客棧發起討論。
快捷方式
  • MOS:
  • WP:MOS
  • WP:STYLE
  • WP:格式
方針與指引(列表)
原则
  • 五大支柱
  • 忽略所有规则
  • 核心内容方针
內容
  • 生者傳記
  • 使用文件
  • 中立观点
    • 常见问题
    • 避免地域中心
  • 可供查證
  • 非原创
  • 维基百科不是什么
    • 不是词典
  • 命名常规
行为
  • 文明
  • 共識
  • 不要人身攻击
  • 编辑战
  • 编辑守则
  • 保護方針
  • 假冒签名
  • 騷擾
  • 有償編輯
  • 破坏
列表
  • 方針
  • 指引
  • 格式手册
用户方針
  • 用户名
  • 机器人
  • 管理员
  • 管理战
  • 管理员的离任
  • 权限申请
  • 解除權限方針
  • 新页面巡查
  • 回退功能
  • 用户查核方针
  • 封禁方针
  • 編輯禁制方針
  • 傀儡
  • 监督
  • IP封禁例外
  • 人事任免投票資格
  • 基金會行動
  • 志愿者回复团队
  • 机器用户
  • 行政员
  • 模板編輯員
參見
  • 維基百科著作權
  • 查
  • 论
  • 编
格式手冊

以下灰字並非正式指引,僅供參考
內容
  • 親和力
  • 传记
  • 消歧義頁
  • 信息框
  • 链接
  • 避免自我提及
  • 避免使用的字詞
  • 不要華而不實
  • 不要模稜兩可
格式
  • 縮寫
  • 日期和数字
  • 标点符号
  • 音标
  • 文字格式
  • 標題
  • 标注外文
  • 生僻字
  • 朝鮮半島文字
圖片
  • 题註
  • 旗帜
排版
  • 佈局
  • 導言
  • 章節標題
  • 表格
  • 瑣碎章節
列表
  • 列表
  • 嵌入列表
  • 作品列表
  • 独立列表
法律
  • 商标
創作
  • 虚构事物
  • 日本動漫游戏
  • 电子游戏
  • 漫畫
  • 电影
  • 電視
音樂
  • 音樂專輯
地區
  • 兩岸四地
  • 日本
  • 朝鮮半島
  • 馬來西亞
科學
  • 化學
  • 電腦
  • 数学
  • 哲学
  • 生物分類法
相關方針指引
  • 条目长度
  • 命名常规
  • 分類、列表與導航模板
  • 頁面分類
  • 列明来源
  • 頂註
  • 签名
  • 子頁面
  • 討論頁指導
  • 模板名字空间
  • 行话解释
  • 用户页
  • 姊妹计划
  • 专题指引
  • 查
  • 论
  • 编

格式手册(Manual of Style,MoS)的目的是為了提供一些準則、方針,使得所有条目的编辑风格變得一致。以下的规则并没有声明不能变动,也不暗示這些规则比其他方式都要好,但如果所有人的編輯方式都一致,维基百科会更易於阅读和使用,並讓撰写和编辑变得更加方便。《芝加哥格式手册》裡面的話应得到注意:

“ 规章制度,本質上,並非永恆不變的定律。它们僅針對一般案例,必须在某程度的弹性下应用。
(Rules and regulations such as these, in the nature of the case, cannot be endowed with the fixity of rock-ribbed law. They are meant for the average case, and must be applied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elasticity.)
”

當然,编写內容清晰、有內涵、无偏见的條目,比任何的文章编排格式来得更重要。只要您能做到這一點,其實無須過分在意任何指引:编辑维基的乐趣在于未必凡事都要做到最完美。

其他維基参与者在编辑維基百科的時候,会按照这个指引修正不規範格式的條目,條目會渐渐地符合指引內容。

请参阅如何编辑页面,那里有关于如何用各种不同的格式代码。这一篇文章会集中讲述何时去使用那些格式,虽然我们通常会在例子中把那些代码也列出。

请参阅版面指南,上面有一些简单的条目编写的指导。一些标准的格式可以在Wikipedia:页面模板找到,让您可以方便地剪贴入条目中。

同时请参阅維基專題,那裡包含了对某一知识范畴的条目的编排指引。

目录

  • 1 條目定义句
    • 1.1 传记
  • 2 时间、数字、度量衡
  • 3 章節標題
  • 4 列表的格式
  • 5 作品名称的格式
  • 6 图片说明的格式
  • 7 标点符号
  • 8 地区用词的格式
    • 8.1 共用名
    • 8.2 和文章内文一致
    • 8.3 保持现有的版本
  • 9 空格
  • 10 科学条目的格式
  • 11 引用外部资源的格式
  • 12 自由链接的格式
    • 12.1 “参见”及“相关条目”的格式
  • 13 因特网及地址的格式
  • 14 表格
  • 15 杂项
    • 15.1 滚动列表与折叠元素
  • 16 当以上所有都不足以应付时……
  • 17 不要花哨华丽
  • 18 更多资料
  • 19 註釋

條目定义句

請参阅:Wikipedia:命名常规

請在條目的第一段第一句,為條目作出精简的定義,並把條目名稱作為此句的主语(而不是谓语)。一般來說,條目名稱就是第一句的第一個詞。如果這樣做有困難,也請無論如何要在第一段用上條目名稱,越靠前越好。

条目名稱在文章当中第一次出现时,請用三对半形单引号,讓它以粗體顯示。例如:

'''条目题目'''会显示成条目题目。

請不要在题目上,加上方括號作链接。

有關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等條目,請照常使用书名号。另外,有關非中文概念、中文無通用譯名等條目,可以在提及條目名稱後,在括號裏加上原文稱號。請注意括号一如其他标点符号一样,都应该使用最常見的全角符號:

  • ( )

而不是半角或其他形式的:

  • ( ) 或者 ﹙ ﹚

例如:

  • '''勾股定理''',又称'''商高定理'''、'''毕达哥拉斯定理'''({{lang-en|Pythagorean theorem}}),是一个基本的[[几何]]定理……

如果该名稱的来源是外文,請在括號裏加上標明語言的外文原名。同樣地,化学元素符号,化合物的化学式,生物的拉丁文學名也应该跟随其中文译名之后。總之,在中文維基百科,只要是中文都應該優先提及。例如:

  •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lang-ru|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简称'''苏联''',……

如果该条目的题目有多于一个名称,每一个名称在第一次出现时都要以粗体显示。

  • '''氢氧化钠'''(化学式:NaOH),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

請您盡可能在首句帶出文章所属的主题。如:

  •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在[[量子物理学]]……

外文粗體及斜體須依照Wikipedia:格式手冊/文字格式的規定處理。

传记

参见:Wikipedia:格式手册/传记

歷史上的概念如朝代、已不適用的地名等,应注明有效时间。人物則應提及出生(和死亡)的年月日。

这里有对于一般情况的概要:

  •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民主先行者……
  • '''史提芬·威廉·霍金'''({{lang-en|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2018年3月14日),是英國著名[[物理學家]]……

时间、数字、度量衡

参见:Wikipedia:格式手冊/日期和數字和Wikipedia:命名常规

日期一般应使公元纪年,年份时請在年份后加上“年”字,避免与其他数字混淆。公元前應該在年份前加“前”字。例如:

  • 386年
  • 前537年
  • 10月10日

原则上不应也不必对日期、时间信息加上内部链接。如果确有必要加上,参考这个格式:[[1911年]][[10月10日]]

为避免与公元1世纪年份混淆,1978年不可簡寫为“78年”或者“七八年”。

有必要的話,可以使用干支纪年、朝代年號、農曆月日等,如是者請使用汉字。没有特殊情况,朝代年號不必另加干支。如果没有跨越朝代等引起歧义的可能,不必重複加上朝代。使用非公曆日期表示後,請隨即用括號和阿拉伯數字表示公曆日期。如果歷史纪年本身是在括号内,不重复加括号,用全形逗号分隔。如:

  • 康熙五十年(1711年)
  • (康熙五十年,1711年)

对于日期段当中,应使用全角连字符“-”(Unicode:U+FF0D)连接,如:

  • 1906年-1967年10月17日

請不要使用浪纹:

  • ~、~

注意连接号“-”不是破折号使用的“—”。

一般数字应使用半形阿拉伯数字,不要使用全形数字。較大數目可以用千分撇(半角逗号)按千分开,如:

  • 1,234,567.89

度量衡一般应采用国际单位制。

章節標題

参见:Wikipedia:格式手冊/章節標題

请用格式代码==来产生标题,最上层的标题请用两个等号==,而不是用'''製造粗體標題。如果您觉得这样的标题字体太大,那是整个维基百科統一的样式,可以嘗試調校您的瀏覽器。這樣製造標題能製作自动摘要编号,同时在此格式下,标题文字會在自动搜寻时獲得更大权重。

请尽量避免在标题中使用链接,因未必所有的瀏覽器都能清楚顯示這樣的標示,最合适的做法是把那些链接放到标题下内容的首句中。也請不要在标题中使用<math>标记,否则目录会產生混乱。

列表的格式

主页面:Wikipedia:列表、Wikipedia:列表格式指南和Wikipedia:作品列表

作品名称的格式

主页面:維基百科:命名常規

图片说明的格式

主页面:帮助:图像

照片或其他图片都应该附上说明,除非這種说明是明顯多餘的(例如书籍封面照)。標示图片的方法是:

  • [[File:picture.jpg|thumb|图片简介文字]]

圖片簡介應該以精簡為好。

标点符号

主页面:Wikipedia:格式手册/标点符号

通常在正文中,输入中文内容时应使用标准的中文标点符号,即使用全形的标点符号(,、:;.。?!)而不是半形(,:;.?!)。Microsoft Word等文字處理軟件可能會替您将标点符号自動轉換成错误的形式,请在编辑中多加注意。输入非中文内容时,则应当使用该语言规定的标准标点符号。

关于标点符号更详细的格式规范,请参阅Wikipedia:格式手册/标点符号。

地区用词的格式

维基百科并没有对各个地区用词的偏好。世界各地的中文使用者对同一样的事物可能有不同的叫法。維基百科已經實行自动地区词处理,能按照讀者選擇的地區(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而顯示當地的用詞或譯名。编辑时可使用{{NoteTA}}、{{地區名稱}},另参阅Wikipedia:繁简分歧词表及Wikipedia:译名表。

共用名

维基百科尝试找到各个地区都能够通用的用词。坚持地区用词并不能体现维基百科的全球性。

  • 能够在每个地区都通用的用词通常应被优先选择,特别是在条目的标题之内。
  • 如果一个叫法被用作条目标题,且本身沒有歧義,則其他的叫法应有重定向到该条目。
  • 在某个地区不流行的词,如有提到,则应该进行解释以避免读者的困惑,例如四清、上山下乡、水喉等。
  • 尽量使用精准的用词而避免有歧义的用词,例如在统计数据中使用人民币/台币/港币做单位而不是元,即使引用的文献原文是用元做单位。

和文章内文一致

尽管维基百科不偏好某个地区用词,在一个条目中的顯示用词应该保持一致[a]。可以使用自动地区词处理提供的模板来自动化文字的转换。例外的场合有:

  • 引用他人的文章时应忠实于原文
  • 各種專有名詞,例如作家、导演、音乐家的作品名字和公司名稱应忠实于作者
  • 比较各地用词差异时

保持现有的版本

一般而言,對於地區用詞的爭論只會浪費時間和造成激烈的討論,而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在條目的用词一致性已经建立之后,在没有共识改变这一用词的情况下,原用词应予保留。除了上面列出的少数理由之外,通常没有好的理由来支持用词方面的变动。

在條目的用词一致性尚未建立时,除非另有共識,否則第一个将条目补充至超出小作品篇幅的作者的用词应作为默认的选择。

空格

本章节规范的是用浏览器查看维基页面可被察觉的空格,不是在浏览器中“查看源代码”所显示的HTML源代码裡的空格,也不是编辑维基条目时的维基源代码裡的空格。

在中文語境內,文字之間應該不留空格,惟仍有特例:

  • 外文单词及数字间应按原文保留空格(例:Google Chrome、Windows 2000)。
  • 允許特例中全角空格的使用,但一般不應使用全角空格。
  • 如果官方宣布的名称内含有空格,以官方为准。
  • 专有名词内的中文和数字、外文之间,可以根据“先到先得”的原则,以大体成形时的条目为准。在此情況下:
    • 若要增減名詞內的空格,應該先討論并达成共识之后再更改。
    • 除非官方宣布名称内含或不含空格,差异只有空格的2个或多个条目名称在与其他条目名称比较时视为同一个名称。
  • 在反映一个具体数量时,国际计量局建议在阿拉伯数字与计量单位字母符号之间插入一个半角空格(例:0.1 cm、23 kg、45 °C、67 %),度分秒除外(例:89°、12′、3″)。
  • 其餘未列事項若有爭議,請先到其條目的討論頁或Wikipedia:移動請求等处反映或讨论有關問題。

科学条目的格式

  • 请使用国际单位制。参看Wikipedia:格式手册 (日期和数字),並應加上單位公共轉換組。
  • 化学条目:请参见Wikipedia:格式手册/化学。
  • 有关数学或数学式请参阅Wikipedia:格式手册/数学。
  • 生物学条目,请注意物种分类的拉丁文学名中只有属名及其以下层级的分类名称需要使用斜体,详情请参见Wikipedia:专题/生物。

引用外部资源的格式

主页面:維基百科:列明來源

自由链接的格式

我们鼓励所谓的「自由链接」:当您见到文中某些字词名称值得读者参考阅读的话,請使用[[]]代码转成内部链接。請注意不要作过多的链接,例如不要把一句的每一個词,或者通篇文章都為同一個詞作出多次的链接:只要链接该词第一次出现就够了。

符合命名常规的链接会更容易成功链到已存在的条目;即使那条目还未存在,这样的链接也能够令未来新增的条目得到正确的名字。

链接所显示的文字不一定要与目标条目的名称相同,如[[朱熹|朱子]]。但请确保读者不需按下链接也能够清楚链接的目的地。

请尽量准确地链接。如果您想链接的条目还未存在,请先搜寻一下来确定该条目真的是不存在──它实际的名称可能只是与您所想的名称相差一点。

“参见”及“相关条目”的格式

一些未在文中自由链接的有关条目可以不正式地用“参见:”来处理,如:

  • 参看:春分、夏至、秋分

如果您想在文中明确地表明某条目的链接很有用,可以在其他地方使連結:

  • 每个地方的法律对于割体的态度也不同(参阅割体的法律地位)。

有时可以用更正式的方式来表达相关题目的链接:

== 相关条目 ==
* [[表达主义]]
* [[立体主义]]

因特网及地址的格式

维基百科不是因特网链接的收集地,我们是绝对不鼓励一条只有链接的条目。但列出一些更深入、更详尽的因特网资料作参考是适当的,尤其是当您用了某一网页作主要的资料来源。

要令一地址变成链接,只需要把它放进一对方括号中间,[地址 空白后附加的描述文字]。该地址必须是以“http://”或其他形式(如“ftp://”)开头。除非您直接引用網址作為您的參考文獻,否則可以考慮利用以上方法來隐藏網址而只顯示描述文字。一个页面的“可打印版”会把所有的地址全部显示出来,没有资料会流失。

没有附加的描述文字的外部链接会以注脚的形式显示:

  • [3]

如果在地址之后有一空白和文字,那些文字就会代替地址显示出来:

  • 自由的百科全书

有需要时可以用这一做法把地址放在內文中:

  • 其中一个网上协作社群的好例子是Wikipedia──自由的百科全书。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把这些地址放到条目最底如此的一个标题下会更清楚:

  • == 外部链接 ==

像其他标题一样,用两个等号来造这个外部链接的标题(参阅上面的“标题的格式”)。

表格

主页面:Help:表格

杂项

滚动列表与折叠元素

快捷方式
  • WP:DONTHIDE
  • MOS:SCROLL
  • MOS:COLLAPSE
  • MOS:DONTHIDE
参见:Wikipedia:格式手冊/親和力 § CSS與JavaScript限制

滚动列表和可在折叠与显示之间切换的折叠元素可妨碍读者访问维基百科。此类功能不应用于隐藏“剧透”内容。模板一般不应存储条目文字,以免妨碍编辑搜索修改相關内容。

45%的维基百科读者通过移动版访问维基百科[b];此比例还在不断上升。移动版所支持的功能有限。使用滚动列表与折叠元素等功能时,应注意保证相关内容可在移动版及在不支持JavaScript或CSS的设备上访问。可通过页面底部「手机版视图」链接检查该页面是否可在移动版上阅读。[c]

折叠模板不应默认在页面加载完毕后隐藏条目内容,包括参考文献列表、表格、列表、图集、题注等。虽然維基百科允许一些支持collapsible参数或带有手工加入的CSS类的模板,除下列允许情况外,collapsed、mw-collapsed、autocollapse等状态不应于条目中用作预先隐藏这些元素。任何以此方式在加载页面时隐藏的内容对前述用户及通过Google访问维基百科的低带宽用户完全不可见。[d]若干其他CSS类在人工加入条目或有模板引入时也会导致移动用户无法讀取帶相關標籤的內容。[e]

仅仅为重复正文的单元格或章节可折叠或自动折叠(纯粹的补充内容亦可如此:展示当前统计数据时可折叠往年数据)。自动折叠是导航模板的特性之一。一些信息框也折叠了不常用细节。若列表、信息框、其他非导航内容中的信息足够无关或琐碎需要折叠,可考虑发起讨论彻底移除此类信息。若有关资料有重要性,但因条目密度或长度需要隐藏,可考虑划分更多章节、将无必要的列表改写为散文、拆分条目。

当以上所有都不足以应付时……

当您遇到一個我们没有谈及到的情况时,您可以参考其他的资源。如果这指南与其他的资源有不同,我们应采用这里的做法。但我们欢迎您把讨论带到Wikipedia:互助客栈。

更简单的做法是打开一篇您喜欢的条目,看看它的作者和编者如何编排它。您可以把它关掉而不作任何的改动,但当您在那儿请四处看看。几乎所有的条目都有改进的空间,或者您可以把它修改一下令其更符合此手册。

不要花哨华丽

快捷方式
  • MOS:MARKUP
  • WP:MARKUP

假如您在使用格式代码时不太花哨,则对您或是其他后来的编者都会较容易编辑。即使是在这页所建议的代码,您也不应该假定您所输入的某一代码在显示时保证会有效果。

如果我们把格式代码写得比实际需要的更简单,那么显示、编辑和加入条目都会变得更容易。建立一个有用的百科全书是首要的任务,但保持这百科在编辑和维护上的容易程度是我们排第二的目的。

其中一点就是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不要使用HTML格式代码。

更多资料

在您开始编辑写作或编辑前,请先阅读并明白以下的文件:

  • 欢迎页面简单介绍了维基百科世界。
  • 方針與指引有编写条目时须要知道的规则。
  • 勇于更新页面说明在编辑时应有的态度。
  • 避免常见错误列出常犯的错误和避免的办法。
  • 编辑守则有更多的编辑指引。
  • 如何编辑页面解释了您在编辑时可以用的各种代码。
  • 完美的小作品说明您在加入一条新条目时的最低要求。

然後,在你更為熟悉維基百科的編輯寫作後,或許你會想要更進一步的了解:

  • 更優秀條目寫作指南和如何寫出更好的條目。
  • 一個理想中的完美條目應該是長什麼樣子。
  • 如果您想看看維基百科上目前被公認較理想的文章是什麼樣子的,參見典範條目,你可以向這些榜樣學習。

註釋

  1. ^ 使用地區詞處理至一致也算作一致。
  2. ^ 见每月底更新的页面访问量统计。该统计仅计算页面点击量;事实上大多数读者在一定时间内使用过移动设备访问维基百科。
  3. ^ 可将网址中的zh.wikidark.org替换为zh.m.wikidark.org后加载新网址访问移动版页面。在移动设备上访问桌面版页面无助于评估移动页面显示问题,但可用于诊断平板电脑等设备上的亲和力问题。
  4. ^ 如上文所述,切换显示或隐藏状态需要CSS与JavaScript。即便设备支持上述功能,移动版服务器会自动去除隐藏内容。Google于2016年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为低带宽用户提供精简版页面,该服务会去除导航框和隐藏内容。Google还计划在其他国家地区提供该服务。 [1] [2]
  5. ^ 导致此问题的CSS类包括并不限于:ambox、navbox、vertical-navbox、topicon、metadata、nomobile、collapsed、mw-collapsed、autocollapse(触发时)。
  • 查
  • 论
  • 编
格式手冊
  • 各專題格式建議
內容
  • 親和力
  • 传记
  • 消歧義頁
  • 信息框
  • 链接
  • 避免自我提及
  • 避免使用的字詞
  • 不要華而不實
  • 不要模稜兩可
格式
  • 縮寫
  • 日期和数字
  • 标点符号
  • 音标
  • 文字格式
  • 標題
  • 生僻字
  • 朝鮮半島文字
圖片
  • 题註
  • 旗帜
排版
  • 佈局
  • 導言
  • 章節標題
  • 表格
  • 瑣碎章節
列表
  • 列表
  • 嵌入列表
  • 作品列表
  • 独立列表
法律
  • 商标
創作
  • 虚构事物
  • 日本動漫游戏
  • 电子游戏
  • 漫畫
  • 电影
  • 電視
音樂
  • 音樂專輯
地區
  • 兩岸四地
  • 日本
  • 朝鮮半島
  • 越南
科學
  • 化學
  • 電腦
  • 数学
  • 哲学
  • 地震
  • 生物分類法
交通
  • 交通車輛條目
相關方針指引
  • 条目长度
  • 命名常规
  • 分類、列表與導航模板
  • 頁面分類
  • 列明来源
  • 頂註
  • 签名
  • 子頁面
  • 討論頁指導
  • 模板名字空间
  • 行话解释
  • 用戶頁
  • 姊妹计划
  • 专题指引
  格式指引分類

灰字並非正式指引,僅供參考
青字为含有部分方针或指引的页面

  • 查
  • 论
  • 编
維基百科方針與指引
  • 五大支柱
    • 忽略所有规则
方针
內容方針
  • 中立的观点
  • 可供查證
  • 非原创研究
  • 避免地域中心
  • 维基百科不是什么
    • 维基百科不是词典
  • 自传
  • 生者傳記
  • 文件使用
  • 侵犯著作权
  • 非中文重定向問題
  • 列表概述
  • 獨立列表存廢
命名方针
  • 命名常规
    • 化學
    • 日本動漫遊戲條目
    • 电子游戏
    • 人名
    • 音樂
    • 技术限制
    • 外交代表機構
  • 各主題作品及其轄下分類命名
  • 分類命名一致性
  • 非條目頁面命名
合作方針
  • 文明
  • 共識
  • 不要人身攻击
  • 编辑战
  • 编辑
  • 保護
  • 假冒签名
  • 騷擾
  • 破坏
  • 条目所有权
  • 封禁
  • 編輯禁制
删除方針
  • 删除
  • 何時應當刪除重定向
  • 快速删除
  • 修订版本删除
  • 存廢覆核
用户方針
  • 用户名
  • 機械人
  • 管理员
  • 管理戰
  • 管理员的离任
  • 權限申請
  • 解除權限
  • 新页面巡查
  • 回退功能
  • 用户查核
  • 傀儡
  • 监督
  • IP封禁例外
  • 人事任免投票資格
  • 志愿者回复团队
  • 机器用户
  • 行政员
  • 大量帳號建立者
  • 檔案移動員
  • 介面管理員
  • 模板編輯員
法律方针
  • 使用条款
  • 有償編輯
  • 誹謗
  • 著作权信息
  • 非歧视
  • 非自由内容使用
  • 兒童保護
基金会方针
  • 通用行為準則
  • 基金會行動
  • 其他方針
指引
內容指引
  • 不要包含原始资料的副本
  • 列明来源
  • 什么是条目
  • 可靠来源
    • 医学
    • 布告板评级
  • 外部链接
  • 小小作品
  • 字詞轉換處理
    • 繁简处理
    • 地區詞處理
  • 剧透内容
  • 电子游戏条目
  • 钱币学条目
  • 翻譯
  • 人物列表收錄
  • 重複發生的新聞動態項目
  • 偽命名空間
文件指引
  • 非自由版权图片大小
  • 文件名稱
  • 標誌
編輯指引
  • 消歧义
  • 重定向
  • 用户页
  • 頁面分類
    • 过度分类
  • 高風險模板
  • 草稿命名空间
  • 模板樣式
  • 利益衝突編輯請求執行
关注度指引
  • 通用关注度
  • 数字
  • 書籍
  • 地理特征
    • 道路特殊收錄限制
  • 人物
    • 學者
    • 運動員
  • 幾何圖形
  • 性质表
  • 音樂
  • 交通
  • 组织
  • 氣旋
  • 虛構
  • 天體
  • 電視劇
格式指引
  • 格式手册
    • 缩写
    • 不要華而不實
    • 作品列表
    • 文字格式
    • 版面佈局
    • 日期和数字
    • 标点符号
    • 嵌入列表
    • 跨語言連結
    • 演員及角色資料
    • 兩岸四地用語
    • 朝鮮半島用語
    • 旗幟
    • 虚构
態度指引
  • 假定善意
  • 礼仪
  • 不要伤害新手
  • 不要為闡釋觀點而擾亂維基百科
  • 隐退
  • 建设性意见
  • 游戏维基规则
  • 勇于更新页面
  • 討論頁
  • 簽名
  • 勇於提問
  • 拉票
  • 爭議解決
删除指引
  • 快速保留
  • 關閉存廢討論
用户指引
  • 大量信息發送者
  • 账号请求
  • 账户安全
  • 申请成为管理人员
  • 跨維基导入者
取自“https://zh.wikidark.org/w/index.php?title=Wikipedia:格式手册&oldid=70927764”
Wikipedia dark mode